【AI大模型应用开发】以LangChain为例:从短期记忆实战,到如何让AI应用保持长期记忆的探索

简介: 【AI大模型应用开发】以LangChain为例:从短期记忆实战,到如何让AI应用保持长期记忆的探索
  • 大家好,我是同学小张,日常分享AI知识和实战案例
  • 欢迎 点赞 + 关注 ?,持续学习持续干货输出
  • 一起交流?,一起进步?。
  • 微信公众号也可搜【同学小张】 ?

本站文章一览:


AI应用中,无论是多轮对话场景、RAG场景还是AI Agent场景中,记忆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记忆能力是目前大模型的短板,所以,现在很多框架,诸如 LangChain、MetaGPT 等,都封装了自己的记忆模块,以方便开发者实现自己大模型应用的记忆功能。

之前我们简单概览了一下 LangChain 的 Memory 模块(【AI大模型应用开发】【LangChain系列】3. 一文了解LangChain的记忆模块(理论实战+细节)),那只是在多轮对话场景中,简单的取最近几次的对话历史作为记忆。这是最简单的使用记忆的方法,也是短期记忆的一种。

本文我们来系统看下实现大模型应用记忆的方法,包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还是以LangChain为例来进行实战。

0. LangChain中 Memory 实战

我这里将记忆简单理解为对话历史,查询历史等历史记录。

0.1 记忆封装罗列

在 LangChain 中提供了多种获取记忆的封装,例如ConversationBufferMemoryConversationBufferWindowMemoryConversationTokenBufferMemory等。

简单罗列如下:

  • ConversationBufferMemory可以理解为通用的将全部的历史记录取出来。
  • ConversationBufferWindowMemory可以理解为滑动窗口,每次只取最近的K条记录。
  • ConversationTokenBufferMemory可以理解为控制每次取的历史记录的Token数。
  • ConversationSummaryMemory: 对上下文做摘要
  • ConversationSummaryBufferMemory: 保存 Token 数限制内的上下文,对更早的做摘要
  • VectorStoreRetrieverMemory: 将 Memory 存储在向量数据库中,根据用户输入检索回最相关的部分
  • ConversationEntityMemory:保存一些实体信息,例如从输入中找出一个人名,保存这个人的信息。
  • ConversationKGMemory:将历史记录按知识图谱的形式保存和查询

这里面的大部分记忆封装,之前咱们已经学习过了,这里不再重复。详细的使用教程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AI大模型应用开发】【LangChain系列】3. 一文了解LangChain的记忆模块(理论实战+细节)

下面看下 VectorStoreRetrieverMemory 的使用和实现效果。

0.2 实践:VectorStoreRetrieverMemory的使用

0.2.1 完整代码

from langchain.memory import VectorStoreRetrieverMemory
from langchain_openai import ChatOpenAI
from langchain.embeddings.openai import OpenAIEmbeddings
from langchain.vectorstores import Chroma
from langchain.chains import ConversationChain
from langchain.prompts import PromptTemplate
vectorstore = Chroma(embedding_function=OpenAIEmbeddings())
retriever = vectorstore.as_retriever(search_kwargs=dict(k=1))
memory = VectorStoreRetrieverMemory(retriever=retriever)
memory.save_context({"input": "我喜欢学习"}, {"output": "你真棒"})
memory.save_context({"input": "我不喜欢玩儿"}, {"output": "你可太棒了"})
PROMPT_TEMPLATE = """以下是人类和 AI 之间的友好对话。AI 话语多且提供了许多来自其上下文的具体细节。如果 AI 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它会诚实地说不知道。
以前对话的相关片段:
{history}
(如果不相关,你不需要使用这些信息)
当前对话:
人类:{input}
AI:
"""
prompt = PromptTemplate(input_variables=["history", "input"], template=PROMPT_TEMPLATE)
chat_model = ChatOpenAI()
conversation_with_summary = ConversationChain(
    llm=chat_model,
    prompt=prompt,
    memory=memory,
    verbose=True
)
print(conversation_with_summary.predict(input="你好,我叫同学小张,你叫什么"))
print(conversation_with_summary.predict(input="我喜欢干什么?"))

0.2.2 代码解释

(1)代码中我们使用了 VectorStoreRetrieverMemory 作为记忆存储和获取的模块。它既然是向量存储和查询,所以接收参数:retriever=retriever,必须要穿给它一个向量数据库才能工作。

(2)然后使用了 ConversationChain 作为对话的Chain。它接收一个 memory = memory 参数设置,指定使用的记忆类型。默认是最普通的 ConversationBufferMemory 类型。

(3)什么时候会去检索记忆呢?在Chain运行 invoke 的一开始,就加载了。源码如下:

可以看到,最后就是用用户的输入,去向量数据库中检索相关的片段作为需要的记忆。

0.2.3 运行效果展示

第一个问题,检索到的内容不相关,但是也得检索出一条。

第二个问题,检索到的内容相关,用检索到的内容回答问题。

1. 如何让AI应用具备长期记忆?

我这里将“长期记忆”理解为持久化记忆或者长上下文记忆。也就是两种形式的记忆我都认为是“长期记忆”:

  • 第一种:持久化记忆,对话历史等历史记录持久化保存,不会随着进程的退出而消失。例如保存成功文件或存储进数据库等。
  • 第二种:长上下文记忆,当历史记录特别多时,如何从历史记录中找出有用的记忆,而不是只关注最近的几条历史记录。

1.1 LangChain 中的记忆模块是否具有长期记忆的能力?

上面罗列的和实战的 LangChain 中的记忆模块,ConversationBufferMemory

ConversationBufferWindowMemoryConversationTokenBufferMemory 看起来都无法实现长期记忆的能力:无法持久化(看源码,底层都是一个List类型,保存到内存,随着进程消亡而消亡),也没法查询长的上下文。

ConversationSummaryMemoryConversationSummaryBufferMemory 在一定程度上能提供更多的记忆信息(因为其对之前的历史记录做了总结压缩),所以在某些上下文不是特别长的场景中,还是可以用一用来实现简单的长期记忆能力的。

ConversationEntityMemoryConversationKGMemory一个只保存实体信息,一个将历史记录组织成知识图谱,会对长上下文场景中的长时记忆功能非常有用。它可以从全局的角度将用户提问中的实体或相关知识作补充,而不是关注最近的几次对话。

VectorStoreRetrieverMemory应该是最好和最能实现长期记忆能力的类型了。一方面,它是向量数据库存储,可以方便的持久化数据,另一方面,它的向量检索能力,本来就是针对用户提问检索出最相关的文档片段,不受长上下文的窗口限制。但是其检索的相关片段之间是否存在信息缺失等,会影响长时记忆的准确性,从而影响最终的结果。

所以,ConversationEntityMemoryConversationKGMemory + VectorStoreRetrieverMemory 是否可以一试?三者结合,保持相关片段的相关性,同时利用实体关系和知识图谱进行补充,是否可以更好地实现长时记忆的能力?感兴趣的可以一起讨论~

1.2 关于让AI应用具备长期记忆的一些研究

1.2.1 记忆思考:回忆和后思考使LLM具有长期记忆

论文原文:Think-in-Memory: Recalling and Post-thinking Enable LLMs with Long-Term Memory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种名为TiM(Think-in-Memory)的记忆机制,旨在使LLM在对话过程中保持记忆,存储历史思考。TiM包括两个关键阶段:在生成回复之前,LLM从记忆中回想相关思考;在生成回复之后,LLM进行后思考并将历史和新思考结合起来更新记忆。

下图描述了TiM方法的使用方式:

(1)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需要考虑问题1的内容,从问题1中推理出答案,而后在回答问题2。

(2)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需要同时考虑问题1和问题2,从问题1和问题2中推理出答案,而后再回答问题3。

这就导致了问题的存在:问题1被推理了两遍,两遍的结果还可能不一样,导致最终的错误。

而TiM的思路,是将每一个问题的思考也存起来,这样,在回答问题3时,可以使用问题2之前的思考,避免重新思考问题1,从而避免多次思考结果不一致导致的错误。

具体步骤如下:

总的原理是,将相关的记忆放到一起,例如上图中,关于book的谈话放到index 0中,关于moive的谈话放到index 1中。

如何将相关内容放到一起的?论文中实现了一种基于局部敏感哈希(LSH)的存储系统,用于高效地存储和检索大规模的向量数据。LSH的作用是将每个向量映射到一个哈希索引,相似的向量有更高的概率被映射到相同的哈希索引。

而相同的哈希索引可以将用户问题固定到某一块记忆中,然后只在这一块记忆中进行向量检索,大大提高了检索效率。

这篇文章还是值得精读一下的,数据的组织方式和索引方式都比较高级,很有启发。

1.2.2 递归总结在大型语言模型中实现长期对话记忆

论文原文:Recursively Summarizing Enables Long-Term Dialogue Memory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种递归总结的方法,用于增强大模型的长期记忆能力,以解决在长对话中无法回忆过去信息和生成不一致响应的问题。该方法首先刺激LLM记忆小的对话上下文,然后递归地使用先前的记忆和后续的上下文生成新的记忆。

其流程如下:

简单概括,就是:上一轮的内容总结 + 本轮的问题回答 = 本轮的内容总结。本轮的内容总结 + 下轮的问题回答 = 下轮的内容总结。… 不断迭代。与 LangChain中ConversationSummaryMemory 的实现很类似。

这种方法每一轮都要总结一次,也就是调用一次大模型,使用成本很高啊… 实际生产中应该落地比较难。

1.2.3 更多研究

更多关于AI应用 Memory 的研究可以参考下面这个文章:

LLM-based Agent Memory相关论文集锦

加个TODO,还没看完,大家可以一起看。

如果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麻烦点个赞和关注呗 ~~~


  • 大家好,我是 同学小张,日常分享AI知识和实战案例
  • 欢迎 点赞 + 关注 ?,持续学习持续干货输出
  • 一起交流?,一起进步?。
  • 微信公众号也可搜【同学小张】 ?

本站文章一览:

相关实践学习
使用CLup和iSCSI共享盘快速体验PolarDB for PostgtreSQL
在Clup云管控平台中快速体验创建与管理在iSCSI共享盘上的PolarDB for PostgtreSQL。
AnalyticDB PostgreSQL 企业智能数据中台:一站式管理数据服务资产
企业在数据仓库之上可构建丰富的数据服务用以支持数据应用及业务场景;ADB PG推出全新企业智能数据平台,用以帮助用户一站式的管理企业数据服务资产,包括创建, 管理,探索, 监控等; 助力企业在现有平台之上快速构建起数据服务资产体系
相关文章
|
1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安全
Gandalf AI 通关详解(大模型安全)
Gandalf AI 通关详解(大模型安全)
|
3天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安全
【大模型】 基于AI和全球化进程的权衡:开源大模型与闭源大模型
【大模型】 基于AI和全球化进程的权衡:开源大模型与闭源大模型
25 0
|
3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算法
构建一个基于AI的语音识别系统:技术深度解析与实战指南
【5月更文挑战第28天】本文深入探讨了构建基于AI的语音识别系统,涵盖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实战指南。关键步骤包括语音信号预处理、特征提取、声学模型、语言模型和解码器。深度学习在声学和语言模型中发挥关键作用,如RNN、LSTM和Transformer。实战部分涉及数据收集、预处理、模型训练、解码器实现及系统评估。通过本文,读者可了解构建语音识别系统的基本流程和技巧。
|
4天前
|
数据采集 SQL 人工智能
AI+低代码,打通企业大模型应用最后一公里!
在2024微软Build大会上,微软宣布50多项AI更新,包括GPT-4上云、Cobalt芯片、Team Copilot和小模型等。Team Copilot成为团队助手,管理会议并协助解决问题。GPT-4模型支持多模态处理,引领AI体验新标准。微软构建三个平台增强AI功能,推动AI应用于协同办公、低代码开发等领域。织信低代码平台结合AI技术,实现智能数据补充、内容分析和快速算法,提升企业效率,降低了对IT资源的需求。AI与低代码技术共同促进数字化转型,织信低代码已在多个行业广泛应用,其AI助手强化了用户体验和效率。未来,AI将成为软件交互的核心,低代码与AI的结合将进一步推动软件平民化。
|
4天前
|
人工智能 算法 搜索推荐
“AI黏土人”现象下的图像生成应用:长期留住用户的策略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图像生成类应用成为了市场的新宠,图像生成类应用如“AI黏土人”等近期在各大平台上崭露头角,其独特的“丑萌”风格迅速赢得了广大用户的喜爱,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关注,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技术创新的魅力,也展示了市场需求与资本聚焦的强大驱动力。但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保持这种热度并避免昙花一现,如何在爆火之后长期留住用户,确保图像生成类应用的持续繁荣,成为了图像生成类应用面临的重要问题。那么本文就来简单聊一下,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
19 2
“AI黏土人”现象下的图像生成应用:长期留住用户的策略
|
5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存储 人工智能
构建高效AI系统:深度学习模型压缩技术
【5月更文挑战第26天】 在资源受限的应用场景中,深度学习模型往往面临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的双重挑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深入探讨了深度学习模型压缩技术,旨在通过降低模型复杂度来优化其性能。文中首先分析了模型压缩的必要性,随后详细介绍了知识蒸馏、网络剪枝、量化等主流压缩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技术的有效性。最后,文章展望了模型压缩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
5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采集 人工智能
构建高效AI模型:深度学习优化策略和实践
【5月更文挑战第26天】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深度学习作为一项核心技术,其模型构建与优化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一系列创新性的优化策略提升深度学习模型的性能及效率。我们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出发,详细阐述包括数据预处理、网络结构设计、损失函数选择、正则化技巧以及超参数调整等方面的优化措施。通过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可以显著提高模型的准确性,降低过拟合风险,并缩短训练时间,为AI领域的研究者和工程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7天前
|
人工智能 图形学
阿里AI模型EMO免费上线通义APP
阿里AI模型EMO免费上线通义APP
32 1
|
10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编解码
Sora - 探索AI视频模型的无限可能
Sora - 探索AI视频模型的无限可能
33 0
|
11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ai大模型
【5月更文挑战第20天】ai大模型
27 0
http://www.vxiaotou.com